7月底的瑞典股票配资首选,中美两国代表在谈判桌前再度交锋。这场被外界视为“最后缓冲机会”的会谈,商务部只留下一句例行公事的通报:“继续就彼此关心的经贸问题开展磋商。” 没有欢呼,没有撕破脸,只剩一片沉默的真空。
当你看到“中美互征125%关税”的新闻时,第一反应是什么?是“国家大事与我无关”,还是“代购的奶粉又要涨价了”?
现实往往更残酷:
山东的玩具厂老板发现美国订单突然消失,仓库堆满印着漫威英雄的塑料玩偶;
爱荷华的农场主看着大豆烂在地里,而中国买家早已转向巴西;
深圳华强北的档口小妹算着账:一块加了关税的美国芯片,让手机批发价暴涨40%,顾客扭头就走。
这场始于2018年的贸易战,表面是关税数字游戏,背后却是民生成本的层层叠加。一部iPhone因产业链脱钩可能涨价1.2万元,豆油价格跳涨15%,连鸡蛋都从3元/斤冲到5元——所谓“脱钩”,从来不只是新闻标题,而是菜篮子和工资条的切实阵痛。
那么美国为什么总说脱钩,却始终脱不完?因为美国嘴上喊着“去风险”,2024年却仍从中国进口4389亿美元商品,比前一年还多了2.8%。苹果一边配合白宫转移产能,一边靠中国市场撑起25%的全球营收;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零件本地化率已达95%,搬走等于自断经脉。
中美的经济纽带不是一根线,而是一张浸透了利益的网:
中国造一部iPhone,需要美国的射频芯片;
美国造一架F-35战机,需要中国提纯的400公斤稀土;
越南组装的耐克鞋,鞋面来自浙江面料厂,鞋底原料是美国杜邦化工。
强行撕开这张网?美国耶鲁大学测算:全面脱钩将推高其通胀率2.1%;中国则面临500万人就业波动。没有赢家,只有谁输得更惨。
除了经济利益之外,中美双方各自握有一张王牌——稀土与芯片。
中国攥紧稀土牌:全球90%的稀土精炼产能握在手中,美军战机、新能源车电池瞬间被扼住咽喉;
美国亮出芯片刀:140多家中国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,中芯国际们不得不用DUV光刻机苦熬7纳米芯片。
但事到如今,这张王牌的威慑力正在迅速消退。一方面,美国联合澳大利亚、乌克兰开发稀土矿,预计2030年实现40%自给;另一方面,中国中微半导体攻破5纳米刻蚀机,华为5G基站芯片国产化率突破60%。当双方“杀手锏”逐渐失效,博弈反而更危险——因为底牌少了,误判可能就多了。
那么问题来了:如若这次中美关税谈判破裂,中美会脱钩吗?个人认为脱钩的可能性不大,原因前面已经说了,在稀土牌目前还未彻底失效前,咱们至少可以获得比欧洲和日本更好的谈判结果。
当然这绝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。其实中美关税谈判的真正胜负受从来不在谈判桌上,甚至不在经济领域,而是在军事领域。
若中国高超音速导弹迫使美军撤出第一岛链,日韩供应链态度可能逆转;
若台海冲突引爆,125%关税立刻显得微不足道——全面制裁将自动触发“强制脱钩”。
若中国军力超过美国,那我们根本不需要同美国人谈判。
这解释了为何7月瑞典会谈如此克制。双方清楚,贸易战的尽头是地缘对决,地缘对决的终章就是军事对决。
普通人如何穿越风暴回看历史,1930年大国互征20%关税,把全球经济拖入大萧条;2025年,中美在125%关税悬崖边试探,政客的冒险最终都由民众买单。
瑞典会谈的沉默不是终点。当白宫举起“国家安全”大旗,北京喊出“科技自立”口号,我们或许正见证一场史无前例的实验:两个巨人试图背对背奔跑,却发现脚踝仍被铁链缠绕。
唯一确定的是:链子崩断时股票配资首选,没人能独善其身。
申银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